loading...
【南阳师范问答(索达吉堪布)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按全屏按钮进入全屏模式
观自在视频网>> 【佛教视频】佛教视频列表>> 【南阳师范问答(索达吉堪布)】

【南阳师范问答(索达吉堪布)】视频内容介绍

索达吉堪布南阳师范学院问答

作者: 索达吉堪布

(一)问:我是南阳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大四学生。我一个朋友今年31岁了,但是还没有对象,她想建立一个佛化家庭,如何才能忏悔业障,感召一个如意的眷属呢?

    答:她想找一个理想的伴侣,最好能念一下《地藏经》。若是没有前世特殊的业障,那么念了《地藏经》、祈祷地藏王菩萨的话,就会求什么得什么,甚至求子得子、求财得财,一切愿望都能如愿以偿。

    确实,建立一个佛化家庭,妻子也学佛、丈夫也学佛,夫妻之间就没有太多沖突了。否则,妻子学佛,丈夫不学甚至反对,那么天天都会热战、冷战不断,自他也会特别痛苦。

    但她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,还要看自己的因缘和福分。当然,通过祈祷也能解决一些问题。

问:在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,有些人做了很多好事,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;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,却没有受到恶报。于是许多人就认为: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只是一种心理安慰、精神鸦片。那么,因果报应真的不存在吗?

    答:因果报应肯定存在,对此我是深信不疑。

    但为什么行善得不到好报,造恶得不到恶报呢?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业,并不是造了马上就会成熟。就像一个贫穷的农民,他以前没有种庄稼,所以如今特别贫穷;但现在他勤勤恳恳地种地,以后尽管不会再穷了,可还没到秋天收割之前,他的生活仍然改变不了,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种庄稼没用。

    佛教里也专门讲了,我们所造的业要成熟,需要一定的时间。有些业力会现世现报;有些业力在下一辈子才感受;有些业力要再过好几世才现前。所以,因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,它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概念,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了达。

    当然,你产生这样的怀疑也很合理。但就如同你们学生上学,就算现在很爱学习,也不一定马上会出现它的果,它有一个时间在里面。

(二)问:我是教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。刚才听见您讲,随缘分积极、消极两种,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积极随缘?如果把它放在学业上或事业上,应该怎么理解?

    答:“随缘”这个词,禅宗里也经常讲,世间人也经常说,但不少人都误解了它的定义,以为随缘就是什么都不用做,只等老天来安排一切,这样的话,你就会错过许多机会。真正的随缘,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,但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。比如,你想得到一份特别满意的工作,在一番努力之后,却没有被录取,这时候你心里若有“随缘”的概念,面对失败就不会特别痛苦。

    包括你们对自己的感情,也应抱着这种态度。假如刚开始希望特别大,最后却没有像预期那样美好,也用不着痛不欲生、万念俱灰,甚至想不开非要自杀。在这个时候,你应该要懂得随缘。

    要知道,在这个世上,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、尽如人意,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,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缘。这一点,大学的课本里几乎没讲,但你如果学了佛教的《俱舍论》、《百业经》,就会明白自己这辈子的成败,不但有今生的原因,也有前世的原因。若能懂得这个道理,就很容易想得开、放得下,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,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随缘。

    问: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,想法也很执着,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?

    答:有些人常对外境有诸多抱怨,这是不太合理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当他在抱怨时,总是盯着别人的毛病看,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。一件事情不成功了,他就拼命地埋怨别人;而一旦成功了,又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,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,这个特别不好。

    其实,我们应该反过来想:当这个事情成功了,都是别人的贡献;失败的时候,则是自己的过失。我们藏地就有一句着名的格言:“亏损失败自己接受,胜利利益奉献他人。”这种精神非常伟大,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準绳。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,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,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。当然,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,但即便如此,我们还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。

    至于你想让他放下执着,这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,他必须要先懂得道理,然后经过一定的修行,才能做到“收放自如”。要知道,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,当自己特别执着时,肯定放不下来。只有通过各方面观察,发现它也不过如此,放下才会易如反掌。

    (三)问:我是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。我过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,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心情,该怎样摆脱呢?

    答:在我们藏地,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,也懂得佛教的无常观,所以在遇到感情问题时,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,但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。

    其实,爱一个人,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。一旦他对你不好,或者他变心了,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,这时候才特别痛苦。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有条件,只要他好你就觉得幸福,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,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创伤。所以,爱情到底是爱自己,还是爱对方?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。

   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,但你再过10年、20年回顾人生,可能就会一笑置之。现在你对感情的执着,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着一样,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,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,可当你长大之后,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,就会觉得特别可笑。所以,随着年龄的成熟,或当你有了正确的信仰时,这种执着就会越来越淡,慢慢地,便不会再受它的困扰了。

    如今很多年轻人,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,无力自拔,非常可怜。其实你们再过一段时间,有一些人生历练之后,就会觉得这真的没什么,只是某个年龄段的一时迷惑罢了。

    (四)问: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,请问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么区别?

    答:信仰任何一种宗教,不管是基督教、道教、儒教或是佛教,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,只是流于表面形式,这很容易变成迷信。比如,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,就到寺院里烧香拜佛,这虽然也算一种信仰,但你若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作用、佛和神有什么差别,只是把佛陀当成求财工具,这就成了一种迷信。

    如今很多寺院里,天天都有人拜佛,我虽不敢说所有的人都是如此,但有些人确实带有迷信色彩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连自己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。真正的信佛,是通过自己的智慧,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文章或书籍,知道释迦牟尼佛曾来过这个世界,他所说的一切符合真理,对解除自他痛苦、解决人生问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,然后从心坎深处对他诚信不疑,这才是真正的信仰。反之,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,实际上迷迷糊糊的,并不明白其中道理,那就算你是个佛教徒,也仍是一种迷信。

    所以,烧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,若不知道它的功德,单单是外在的一种崇拜,有些人为了打渔也会这样做。我以前去南方时,就看见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渔前,都会去庙里烧香,让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鱼,此举完全是一种迷信。梁启超曾在一本书中,也讲了迷信与正信之间的差别,说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。但你不懂佛理的话,就很可能不是智信,而是迷信了。

    问:大家都知道,出家人不能喝酒,也不能吃肉,但为什么济公活佛会说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”?

    答:这句话的后面,济公和尚紧接着还说了一句:“世人若学我,如同进魔道。”

    济公和尚是历史上公认的成就者,他“酒肉穿肠过”的话,可以做到“佛祖心中留”。如同一些前辈大德,修行境界特别高时,肉和菜、酒和水对他完全没有差别。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,喝完酒以后,酒可以变成水,从指尖流出来。同样,济公和尚也有这种非凡的境界,喝酒、吃肉对他并不会有障碍。但我们作为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,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模仿。

   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里,经常断章取义,只取这段话的前半部分,以此作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证。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领导,喝酒时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我在藏地就有一个朋友,天天喝得烂醉如泥,别人去劝他时,他总拿这句话来搪塞。实际上,当他醉得人事不省时,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“佛祖”,而是“酒肉”。所以,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最好不要说大话,你还没达到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之前,切莫用这种话来为自己造恶业找借口。

    (五)问:刚才听了您的演讲,我感觉很受启发,但心中还是有很多困惑。您说心理学是一门教人幸福的学科,我本身就是心理学专业的,但很不幸,我感觉自己并不幸福。

    二十多年来,我生活一直不顺利,很小的时候家庭变故,当时没有什么感觉,但现在想想,还是对我的影响很大;学业上从初中、高中之后,也是几经磨难才进入大学;现在我都大三了,也憧憬过在大学谈一场恋爱,但截至目前,我追过五个女生,却没有一个愿意答应我。

    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“磨难”,但面对它,我没有想过自杀,也没有试过自杀,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。可我心里一直都不快乐,觉得最大的困惑,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,难道只为了经历这些磨难吗?只是为了受苦而来吗?

    按照佛教的说法,这应该是我的因果报应,今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,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。但我怎样才能在现世就得到一些好报,消除这些磨难给我的负面影响?

    答:你说心理学无法给你带来幸福,但其实荣格的心理学,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灵的内明学,如果你学了以后,肯定能逐渐找到幸福感;你说自己从小到大,生活中频频发生各种不如意,但我从你的描述中发现,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,只不过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。

    不过,正如你刚才所说,你今生所经历的一切,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。这一点,在座的同学也要好好记住。毕竟有时候由于前世的业力,即生中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。比如,有些人成绩非常好,但往往在考试时不成功;有些人的人品不错,但常常被很多人误解;有些人社会关系很广,但仍然无法做一番事业。业力就相当于一个大网,它广阔无边、遍及一切。如果你们懂得因果的道理,一旦自己遇到很多磨难,就应该好好地忏悔,这样才能弥补前世所造的恶业。

    当然,生活中的顺与不顺,也不可能一成不变。只要你心态调整过来了,不顺就可以变成顺缘;但若心态不对的话,就算是顺缘,也可以变成违缘。比如有些人从小历经了各种打击,这种人生看似很苦,却可以让他的内心不断强大起来;有些人从小就被当成小皇帝、小公主,要什么就有什么,生活无忧无虑,但到了社会上以后,特别特别脆弱,一丁点委屈也忍受不了。

    因此,我们生命中的苦难,不一定都是不好。若能把它视为磨炼自己的机会,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有价值,将来也才会有出息。

    问:您说的这个道理我懂。我之前也读过很多佛学故事,都说不管遇到什么事,要耐心忍受,然后放下、看淡。但我现在的问题是,可能因为自己修养不够,就是放不下、看不开,这个怎么办呢?

    答:放下,并不是那么容易的,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。你必须要先懂得道理,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,才能慢慢放得下来。

    就像一个患有胆病的人,明明知道眼前的海螺是白色,可在病没有好之前,看到的一直是黄色。同样,你说很多道理自己都懂,但实际上这不叫懂,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。如果你真的懂了,面对任何磨难都不会执着、痛苦。所以,理解和通达还是有一定的差别。

    (六)问:我是教育学专业的大四学生,今天非常荣幸得到您的摄受,感觉受益匪浅。请问,佛教中讲的“皈依”是什么意思?

    答:所谓皈依,简单来说,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,自己决定从现在开始,投靠依止佛、法、僧三宝,遵循佛陀的教言去做。广而言之,皈依还有共同皈依、不共皈依,以及密宗特殊的皈依等许多分类。

    问:那么慈悲的堪布,您能不能现场给我们作一个皈依?

    答:皈依的话,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愿意,有些也不一定愿意。但我可以念诵一个皈依偈,你们不想皈依的也不用怕,不会受影响的。

    皈依的发心有大乘、小乘之别。最上等的皈依,是发心为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皈依三宝。下面我就开始念皈依偈,想皈依的人可以这样观想——

    【堪布用藏语和梵语念皈依偈……】

    (七)问:我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二学生。我想问一下,您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一些算命?

    答:算命,在河南这个地方,应该有一定的历史(大禹时代的“洛书”即出于此)。在我们佛教中,也有这方面的道理。不过现在很多算命的,可能是为了挣钱,不是很正当。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算命都是假的,实际上有些还是特别準。

    对于算命、打卦等神秘现象,我们不能一概否认,认为统统是迷信;也不能说算命的都很準,毕竟有些完全是骗人。所以,这要一分为二地去详细观察。

    我个人是这样的:对算命也感兴趣,但也会注意。

    问:那您会看相吗?

    答:我会看,但今天不看。

    问:我来之前关注过您的微博,对藏传密宗也作过一些简单了解。我特别感兴趣的是,佛教徒应以慈悲为怀,为什么密宗很多法器都是用人骨做的?为什么非要用那些东西?

    答:咦,这跟我的微博有什么关系啊?人骨法器,我微博上从来没有用过的。(众笑)

    在密宗中,并不是所有法器都是用人骨做的。只是比方说修断法时,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才会用人骨吹号;或者修一些特殊的密宗仪轨时,才会用到人骨做的手鼓、念珠等等。

    现在许多人对人骨法器很好奇,觉得它非常好,于是不少做生意的人就把它当成商品大力推广。其实,使用这些特殊法器,对外一般不能公开,是需要保密的。可现在这个社会,人们有种猎奇的心理,很多汉人看到这些,就以好奇心请回去,于是托巴(头盖骨)等很多人骨法器,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。

    当然,这也不等于佛教不慈悲,因为所有法器用的人骨,都是人死以后的骨头,并不是故意去杀个人,然后把他的人骨拿来。所以,这跟慈不慈悲没什么关系。

    问:作为佛教的诞生地——印度,为什么佛教不是非常发达,反而印度教却很昌盛?

    答: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无常。像你们河南的洛阳,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,但这里的佛教也不是那么兴盛,包括很多大学生对佛教都不懂。所以,这是一种因缘,到了一定的时候,它就会时过境迁。

    不过,现今印度的佛教,也并非那么不兴盛。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徒,经常在印度的金刚座、四大圣地举行法会。我大概在1990年也去过印度,那个时候,佛教还是非常兴盛的。尤其是藏传佛教,在印度比较有影响力。

    (八)问:我是美术系的学生,大四了,也是南阳《入行论》学习小组的学员。以前只能从电脑上看到您,今天看到了真人,觉得特别激动。我想请教您:我马上要毕业了,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,那么我现阶段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,还是拿出一部分确保每周的共修?哪个对我将来的人生更有意义?

    答:这个可能要根据情况。一方面学习不能落下,你们作为高年级的大学生,很快就要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了,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,到最后应当融入社会、回馈社会,此时最好不要因为学佛,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。

    我也经常跟一些小组的学员讲,学佛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,不要为了完成既定的共修量,就耽误学业和工作。假如你暂时不能完成的话,等以后各方面有条件了,这些可以再补上。

    (九)问:我是经管学院的大二学生。现实社会中,我们因欲望产生很多虚荣心、攀比心,往往忘记了自己是谁,自己真的需要什么。如何才能做到寻求自我、反观自我?

    答:现在的人们,虚荣心确实特别强,不管学生还是大人,攀比心也很厉害。在这样一个社会中,我们的内心要想安宁,必须有一种正确的信仰。否则,你就会盲目地追求物质,有一辆车还要买两辆,有一栋房子还要买两栋,甚至买了好几栋也不满足,还要到国外买房子……如此欲望无有止境,是绝不会有快乐可言的。

    如今有个口号是:“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。”但实际上,“需求”是满足不了的,人心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,假如不懂得知足的话,想用物质来满足是很困难的。

    今天短短的时间里,我无法让大家一下子明白佛教的殊胜,但特别希望在座的莘莘学子,在迎接人生美好未来的时候,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质以外,也不能忽视内心的安宁。而若想做到这一点,唯有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,有最完美、最究竟的答案。

    看大家的表情,可能还有很多同学,有好多问题要问,心里也都準备好了。可因为时间的关系,恐怕我无法一一回答。假如你们对这方面感兴趣,现在的网络非常方便,大家也可以各种途径来了解佛教的甚深法义。

    我个人而言,并没有太大的智慧,但自己毕竟学过一些佛陀的经教,长期研究过这方面的道理,所以,我今天将自己所了解的与你们分享,希望大家能得到一点点利益。谢谢!
 


 

关于观自在 |  客服中心 | 媒体合作 |  商务合作 |  网友智囊团 | 功德福田 | 公益慈善 |  免责声明 |  网站招聘 | 网站地图

 tv.guanzizai.com 版权所有(本站资源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。)